在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中,共有44个一级行业分类。在哪些行业,央企的科创力更强势?
从525家央企所处行业看,39个一级行业中有它们的身影,主要集中在金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等行业。
综合中国企业科创力TOP100上榜情况,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研究员选取央企数量占比较高,且有披露研发投入央企数量较多、与公众相关度较高、有代表性的三个行业展开比较分析。
建筑业,前10席占据8位
在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行业排名中,可以说,建筑业是央企的主场。
除了上海建工(600170.SH)和四川路桥(600039.SH)之外,前10名中8家是央企,分别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中冶、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化学。
这8家央企同时上榜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排名TOP100榜单,其中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更排在榜单前五位置。
前文提及不少超级工程都由这些央企承建。建筑业央企也是积极的研发投入主体。在19家建筑业央企中,仅中国建筑兴业(00830.HK)和中国建筑国际(03311.HK)两家港股公司没有披露研发投入,17家披露研发投入总和为1583.04亿元,在全行业中占比高达83.99%。
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电建和中国中冶等6家建筑业央企的年度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从399.37亿元至159.30亿元不等,在央企总计11家百亿研发企业中占比过半,在入库企业整体27家百亿研发企业中占比超过1/5。
这6家央企拉高了建筑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值,使得该行业成为仅次于通信传输设备业,在44个行业中排名第二。
17家建筑业央企的研发人员总数也占到了全行业的74.75%,15家超过了行业中位数。
在建筑业,央企确确实实担起了科创排头兵的角色。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制造业,央企包揽前1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是44个一级行业中科创含量最高的行业。全部90家企业中有89家披露了研发情况。同时,它也是央企中有披露研发投入的数量最多的一个行业,全部36家央企都做了披露。
更特别的是,在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行业排名中,这一行业的前十名全部为央企。
其中,中国中车、中国重工、时代电气、中航光电和中国船舶5家央企上榜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排名TOP100,最好成绩是中国中车,排在了第十位。
(冯庆超/图)
这36家央企研发投入总和为357.84亿元,在全行业占比高达86.68%。其中,中国中车以132.05亿元排在第一,行业研发投入前17名也全部为央企。
同时,因头部企业拉高了行业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36家央企中也仅有这17家达到了研发投入的平均值。
(冯庆超/图)
遗憾的是,在研发强度这一指标项,不足1/4(8家)央企达到了平均值,不足一半(16家)的央企超过了中位数。
行业研发强度前十,全部为民营企业,最高值为亿航智能(EH)为38.44%,央企最高值江航装备(688586.SH)是12.26%,仅能排在行业第十一位。
从研发人员看,34家央企的研发人员占了行业的85.40%,其中中国中车35083人排第一,行业前12也全部为央企。
同样,研发人员的占比,仅三成央企超过了平均值,不到一半的央企达到了中位数。行业最高值为海兰信(300065.SZ)的60.24%,而央企最高值时代电气(688187.SH)以35.28%排名第八。
综上,我们认为央企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科创表现优秀,但引领地位不及建筑业,仍有提升空间。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家央企跻身前1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近年中国企业科创最活跃的领域。在全部44个一级行业中,企业数量最多(574家),研发投入最高(3863.81亿元),研发人员最多(49.76万人),研发强度最高(平均值13.52%、中位数11.23%)。
在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排名TOP100中,27家来自这个行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家央企能进入行业的科创力排名前十,实属不易。
(冯庆超/图)
这一行业中,上榜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排名TOP100有3家央企,分别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软件。它们都排在了前50名以内,也是很不错的成绩。
中国移动与中国企业科创力TOP100失之交臂,主要由于其研发强度仅0.79%,不满足参与排名的条件(前文有提到,研发强度要大于1%)。同时,它也是行业中唯一一家研发强度低于1%的央企,研发强度在全行业535家企业中排名倒数第14名。
中国乃至全球社会正在往数字化演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其中关键角色,央企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26家央企披露了研发投入金额,尽管企业数量在整体有披露企业中占比不到5%,但研发投入金额占比接近10%,其中20家央企的投入金额高于行业中位数。
行业研发投入最多的是阿里巴巴(09988.HK),554.65亿元;央企研发投入最高值为中国电信,95.62亿元,行业排名第八,也是唯一入围前10的央企。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排在第十一、第十二位。
(冯庆超/图)
在研发强度这一指标项排名中,仅有30%(8家)央企高于行业中位数,其中研发强度最高的远光软件(002063.SZ)在行业中仅排第76位。
央企研发人数占行业14.02%,中国电信以1.54万研发人员数量,排名行业第4。而研发人员占比是央企的软肋,央企最高值为美亚柏科(300188.SZ),行业排名第39位。
在赋能中国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的同时,该行业的央企自身亟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将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向研发,让科创力更上层楼。
南方周末
谁站在了科创力金字塔顶端? 中国企业科创力TOP100榜单解读
昨天, 17:25
2023-02-04 17:00:00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科创作为目标,但是谁真正站在了企业科创金字塔顶端?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为此研究了6287家企业。它们来自2021年底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绝大部分为控股股东/运营主体在中国的港股和美股上市公司,还有1家在中国台交所上市公司、1家未上市但有连续经审计财报的公司。
我们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和公司发展三个维度出发,综合近30个指标制定企业科创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每个指标的数值均来自公司经第三方审计财报、国家标准技术评审中心、国家和各省份每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奖名单,以及合作伙伴智慧芽(PatSnap)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专利数据库中可检索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详见《中国企业科创力报告(2022)》)
数据可获得、可信和可溯源,指标体系和计算规则均公开透明。每一家公司在每一个指标项的得分均由公司的指标数值与全体公司/同规模区间的最高数值的比值得来,最后以总得分进行排名。
总得分排在最前面的100家,便是中国企业科创力TOP100。巨人网络和联华电子两家公司的总得分一样,并列第100名,因而本年度TOP100合计101家。
研发投入多,科创力一定强吗?
科创离不开研发。TOP100的101家企业在2021年合计研发投入9431.85亿元,在全体入库企业披露的2.05万亿元中占比约46%,头部集聚特征极为明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不包括港澳台)规模以上企业2021年的研发经费支出为2.15万亿元。这101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和约等于其44%。
纵向看,2022年度TOP100的研发投入总和较2021年增加了近1300亿元,研发投入平均值和中位数,均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0亿元以上。这一趋势与国家统计局披露的2021年度中国研发投入同比14.6%的增幅基本一致;同时,上榜企业的研发投入门槛也在大幅提升。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这101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和在全体企业中的占比同比下降了5.52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同期有更多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整体增幅甚至还要高于TOP100头部企业。
但是研发投入高并不意味着科创力强,也并不一定就能进入TOP100。目前,在TOP100企业中,研发投入最大值为1427亿元(华为),这同时也是在库企业的最高值,最小值只有3948.72万元(吉林碳谷)。
欧盟委员会依据上一年的数值在每年年底排出的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业名单显示,2021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字母表公司。而百亿元规模人民币研发投入,大约可以位居全球前150名。
在整体有披露研发投入的4987家企业中,27家的研发投入在百亿元规模;而TOP100里有24家,还有3家百亿研发投入规模的企业没能上榜。在全体企业中,6家营收规模万亿级别的企业也有一半(3家)未能上榜。
科创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并不仅以研发投入和营收规模的多寡论英雄。从最终排名结果看,它最终是一个分属18个不同一级行业、营收规模从十亿元—万亿元,研发投入规模从千万元—千亿元,上市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9年的企业群体。
研发投入是科创的前提。企业研发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肯定和尊重,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企业科创行动有先后、力度有强弱。科创有门槛,科创力评价也应有一定门槛。
为公允起见,企业如有以下五种情况之一,将只计算其科创得分,不参与本年度科创排名:
(1)研发投入指标为0;
(2)研发投入强度<1%;
(3)连续两年营业利润金额<0;
(4)发生重大经营事件导致指标值异常;
(5)沪深交易所进行退市风险警示(标注为ST)公司。
企业研发投入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当期显然无法量化其为经营发展带来的价值和获得营业利润。尽管有一些企业,尤其是生物和信息技术类企业,在长时间没有营收的情况下,也可获得资本市场的持续助力,但综合考量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我们对尚未验证其商业可行性的研发投入仍持谨慎态度。
研发强度,难倒了“英雄汉”
2022年,两家2021年上榜企业(快手和携程)因营业利润连续两年为负,暂别TOP100榜单。
而2021年上榜企业中国石油因为研发强度从1.19%下降至0.91%未能继续上榜,尽管其研发投入金额从229.21亿元增至237.31亿元。
前述提及的排名条件设置了研发强度1%的基准线,是基于整体企业研发强度的考虑。
整体有披露企业的研发强度中位数是4.09%,甚至万亿元营收规模企业的研发强度中位数也有1.99%。而研发强度在1%以下的企业仅739家,在整体有披露的企业中占比不到15%。
因为这一限制,有着211亿元年度研发投入的中国石化,也因为连续两年分别0.72%和0.77%的研发强度,两年都没能上榜。
从研发投入强度看,TOP100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最高值为49.93%(荣昌生物)、最低1.0%(中国神华),平均值是11.57%,中位数是6.50%,均高于整体在库企业的相应数值。
中国神华和东风集团股份,2021年因为研发强度不够1%没能上榜,这次终于站到了榜单前列。
(注:A股会计准则,研发投入=费用化研发+资本化研发投入。部分港股和美股企业因交易所适用不同会计准则,研发投入项仅计入研发费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研发强度。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港股、美股企业如有在研发费用化之外同时披露资本化研发投入情况的,我们也会采纳其数值。)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国电信,在2021年归A股之前,按照其港股年报披露数值,2020年研发强度不足1%,没能上榜。但在回归A股之后,资本化部分可计入研发投入,研发强度也有相应提升,足以参与排名。
中国移动是电信运营商三巨头里唯一缺席了TOP100榜单的一家,问题同样出在研发强度。中国移动研发投入其实不算低,2021年的披露值为66.76亿元,在全部企业中排名第44位。
2022年初,中国移动回归A股。这也给2023年TOP100榜单留下悬念,它能上榜吗?
TOP100企业,来自何地?
从TOP100企业的注册地看,它们分布在35个城市,其中11个城市拥有2家及以上上榜企业。其中最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上榜企业共57家,占比超过一半。
北京排在第一,主要得益于央企总部集聚。在北京的34家上榜企业中,一半(17家)是央企。上海、深圳,有10家以上企业上榜,也不太让人惊奇。
杭州有6家上榜,值得小赞。重庆、天津、潍坊、烟台、武汉、长沙和新竹各有2家,让人看到了更多中国城市的科创后劲和潜力。
前述这11座城市,共有77家企业上榜,占比超过七成。
此外,广州、珠海、佛山、株洲、惠州、许昌、洛阳、无锡、绍兴、湖州、南京、合肥、太原、石家庄、保定、台北、高雄、青岛、连云港、济南、福州、宁德、吉林和成都等24城市各有1家企业上榜。
若从城市群看,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烟台、石家庄、保定)共计40家,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无锡、绍兴、湖州、南京、合肥)23家,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广州、珠海、佛山、惠州)共计15家,数量上远不及前两个城市群。
当然,三个城市群覆盖的区域大小不一。京津冀是一省两市,长三角地区是三省一市,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一省两特区,但目前两特区并无上榜企业。若仅以省级行政单位看,广东一省有15家上榜,排在第二位,是很不错的成绩。
如果说上市企业在科创投入产出、经营发展、公司治理方面是相对优秀的代表,进入TOP100的更是其中翘楚。
各地政府都有意识地“强链”“补链”和“增链”。而这些企业基本都是行业龙头,足以担起“链长”的角色。一座城市所拥有的上榜企业数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这些企业对所处行业和产业的辐射能力,也折射出城市的科创实力。
各地政府向来重视上市公司数量。《云南省企业上市倍增计划(2022-2025年)》提出,上市公司在2025年要力争达到100家。截至2021年底,注册在这个中国西南地区省份的上市公司仅45家。
原本有着最多上市公司数量的广东省,在2021年9月《广东省深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要超过1500家。
随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推进,近两年从科创板增量试点到创业板存量扩围,各项条件趋于成熟,A股实施全面注册制不会太遥远。
届时,人们对区域上市公司的关注重点,不仅仅是数量,更关注其质量。
科创力无疑是衡量一家企业发展质量的硬核尺度。在科创力背后,是一家企业面向未来技术和长远发展,在今天愿意为之付出的研发资金、人力的数量,是在其营业收入中拿出多大比例的资金投入研发(研发强度)的魄力,产出的是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获得的专利数量和质量,是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和制定所贡献的智慧、规范和引领,也是来自国家和省部级主要科技奖项的认定。它和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利润相辅相成,对上市公司来说,又与其市场估值浮动密切相关。
企业是科创的主体,它们塑造着城市、区域的科创实力和经济活力;同时城市和区域的科创生态也在不断赋能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培育成更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龙头。
科创不是孤军奋战,它需要强有力的引领者,也需要蓬勃发展的生力军,更需要生生不息的生态。产业会有变迁,TOP100榜单排名会有起伏,科创始终在动态中发展,持续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向前。
(梁淑怡/图)
栖息邦 收藏Ctrl+D 转载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