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乎
这几天网上流传着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从1985年开始,人教社就与日本签订了协议,双方约定互审教材。
确实,我在网上也看到“中国青年报”曾刊发过相关内容,说日本想要审查中国历史教科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毒教材事件曝出,其中出现了大量美化日本人,美化西方人以及侮辱中国人的元素在内。
1
首先讲讲为什么我说“很难让人不信。”
请大家先看这一本五年级同步教科书,很明显封面配图一家都是日本人,元素是木屐、和服、月代头。日本男主人留着典型的日本月代头,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主人在与两个日本小孩交流……

而唯一的中国人,则是那名保姆。
如果不是这语文书上的“中文字”,你敢信这书是出版给中国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东西吗?唯一一个中国人,竟然是日本人的保姆,这封面意在宣传什么,不言而喻,细思极恐!
很多时候,埋下自卑的种子,就能让一个人永远抬不起头,甚至被奴役。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出版社当时的社长王旭明,还主张把歌颂志愿军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教科书里删除。他称这是“腐朽的东西”,新时代青年不应该被这种东西所影响。
再来看上次被曝出的毒教材事件,当时有一张“雷锋做好事”文章配图,但用的却是日本军队图片。

用日军冒充雷锋的行为多恶劣自不用我说,但编辑失误的可能性有吗?我认为完全没有,三校三审要是连雷锋和日军都分不清,那简直可笑。
并且这张图的原图是这样的……

很明显这是日军,而且周边全都是日文,结果将其选入教材的编辑们去掉了周边所有明显的日本元素,然后模糊化处理,将其选入了小学教材之中。欲盖弥彰,狼子野心。
最让我无法接受的还是“精忠报国”的岳飞,被这群人画成了“日本武士”,并且画的尤其之丑。

光看图,你能认出这是岳飞吗?
答案,在每个人心中。
2
以上这些内容,我只能说拿给任何一个正常的中国人来审,它都过不了,因为这就是典型的在自辱。
然而现实是,它不仅过了,还放在了我们无数下一代的面前。有没有被日本人审过,这是我们必须去思考,去调查的一个严重问题。
语文出版社当时的社长王旭明是不是精日,这没有证据,咱不能乱说。但王旭明是回子,这样的人若背后没有势力扶植,怎么可能当上出版社社长的?并且王旭明和清华大学的蒋方舟经常同时出现也是事实,两人互相吹捧,惺惺相惜,花式赞美日本。
蒋方舟总不用多费笔墨来介绍了吧?老精日了,在日本外务省公布的经费使用名单上,还挂着蒋方舟的名字。她不仅每个月能从日本外务省领取2万多的经费,每年还有多次免费去日本旅游的机会。


至于说上一次人教社毒教材事件的主角画家吴勇,也已经被扒了底,他是吕敬人的学生,吕敬人的父亲则是投靠过日本人的著名汉奸买办。不仅如此,连吕敬人自己也是日本著名画家杉浦康平的学生。
为什么每次出现毒教材事件,幕后的主角们都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难道这些全都是巧合?
3
根据目前网上的消息:1985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icon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社诸事会社签订合作;1987年人教社与日本国际教育情报中心进行历史、地理教科书互审,双方协定,每年轮流进行教科书的相互审查;1990年世界银行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贷款40万美元,用于引进国外教材。于是很多人就表示:互审并不等于被对方监督管理。

他们这种逻辑就是,这情况是相互的,日本人可以审核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同样能够审核日本的教材。
可既然这样,我就纳闷了,难道近些年传出日本篡改小学课本上的历史是假消息?难道新华社这篇全球连线揭秘日本篡改历史的报道,也是假消息?

既然是互相审核,又为什么近年来日本历史书上屡次三番在美化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更让人恼怒的是,他们还通过在教科书中篡改历史,从而把靖国神社里的二战战犯美化为日本的英雄,于是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层出不穷。
这真的是互审吗?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我完全看不出来?
只能说如此互审,有害无益,有弊无利。
原本日本人篡改历史,我们的读物里可以对其揭穿,可以把日本人丑陋的嘴脸写出来,公告天下。但现在我们的历史书反而还要给日本人审一下,这无异于又一次助长了他们篡改近代历史的可行性。
简单说,日本人不仅从他们自己的教科书里篡改历史,还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植入水分和帮腔。
4
根据目前的消息,这个互审是在1985年开始的,有细心的网友发现:1985年之前出版的新华字典之中,有“倭”这个字,并且还有组词“倭寇”,这个倭寇的解释中包括了日本人对我国的侵害以及戚继光打倭寇的故事。

但现在的新华字典之中,“倭寇”这个词已经被删除了。“倭”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字,没有任何组词。至于为什么,大家应该很清楚,因为不管是倭寇、倭奴还是倭贼,都有揭穿日本历史的含义在内。

我不针对互审,但我不明白如今这个局面,也不明白这个互审的意义。日本是二战战败国,是个人都知道日本残忍无人性的军国主义。我们完全不需要丑化日本,因为任何丑化的词在真实的日本人面前都黯然失色。仅仅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就足够日本人无地自容,所以,为何要互审?
就算退一万步而言,双方互审,那为什么日本人依旧在篡改二战历史,依旧在参拜靖国神社,依旧在丑化中国?更甚至为什么连我们自己的教科书里也在帮助日本人丑化我们自己?这简直匪夷所思。比如那一家四口日本主人,唯一一个保姆是中国人的封面图,更是让人怒不可遏。
最后,这句话我一定要说:我们根本无需和日本进行教科书互审,说句难听点的话,日本算什么东西?一个法西斯国家,一个二战战败国,一个全世界唾弃的纳粹主义军国主义败类,他们有什么资格来和我们互审?
既然日本没有这个资格,那日本又是怎么获得了签署这份互审协议的机会?是谁,拿了日本人的好处,在做这种釜底抽薪的恶毒之事?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答案。
公众号:西方日记。
网络媒体从业者
闻丑
我就是做网媒的,还在机关媒体工作过,我和你说,像毒教材这样的新闻,你之所以能看到,都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首先新浪,搜狐这些单位,是没有发稿权的,所有政策性新闻都需要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首发,这些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背后都是国家的几个部委,比如文明网背后是文明办,青年网原来归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现在归并到青年报。
然后这些单位除了自己的直属单位,还归网信办管,当然网信办是所有网媒的爹,网信办一个处长说要找某位少爷谈谈,那位少爷就得乖乖去,不至于点头哈腰,客套客套是一定的。
这些重点新闻网站,一般还会定期给网信办派员工过去,主要是沟通舆情,如果自己的网站发了不好的东西,第一时间要删除,重大事故,直属领导就要被请去喝茶的。
总之你看到的内容都是通过网信办让你看到的,如果舆情需要控制,你五分钟不到就看不到这些内容了,理论上网信办这样的职能叫把关人。
他除了控制舆情,还负责控制境外的言论攻击,境外会在国内找很多汉奸,发一条诋毁国家的,就能拿到一些资金,这样的人非常多,我称之为汉奸,不过分。
对于这样的管理方式,我个人是支持的,境外攻击确实太严峻了,没有严格的舆情管控,国家肯定会出乱子,当然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利没有弊。
说完了这套系统,再说毒教材,这玩意十多年了,你现在才看到社会舆情,你觉得这十多年没有家长发现过吗?没有老师上访过吗?我告诉你是有的,但是普通人的声音被新闻关注的可能性太低太低了,因为记者报道这样的新闻风险很高,教育这块背后的利益纠葛和牵扯的部门太多了,记者的稿子在总编那就会被压下来,别说发了,即使有哪个胆大的想捅这个篓子,人教社第一时间找到网信办去沟通,舆情也会很快被压下来,当然前提是网信办得买他帐。
那毒教材为何东窗事发了呢?本来历史,语文,政治,不是人教社统编,是各家在名录的出版社都有印刷,各地教委选择教材,大家各有各的地盘,每年的变化很小,各官方出版社的营销天天就是去各个县里喝酒,维护关系,运气好能攻下一个县,各地选择教材,不夸张的说,都是酒桌上谈好了的,当然送审的样书是一定要报审的,我相信也会有人查内容。
一个县的教材印刷的利润就得好几百万了,全国的得十数亿都不止,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学校买教材的钱也是国家的,国家的就是老百姓的。
但是,前两年,教育部把历史,语文,政治,全部给了人教社,其他出版社不能刊印了,你说就这样的插图,教育部都能把这三科给人教社,背后得是什么利益纠葛才能办到?
所以你看人教社这事为什么这几年才东窗事发?背后的很多东西就只能靠想象了。
现在你看不到了,一个是调查没有结束,调查结果会在一个即不算短,但也不长的时间公布,网信办那边的舆情也会管控上,控制下热度,过度发酵对事情没有好处。
我个人猜测,官方出版社是需要营收的,教材的收入国家审计非常严格,虽然特别多但是不敢花,这些官方出版社又没有商品书,相当于端着金饭碗去要饭,某某之流的教授们是有出书需求的,一个是这些教授需要著作等身,另一个是外出开会当伴手礼送送。
我管这些所谓教授叫酸臭文人(我相信中国高层知识分子是优秀的,比如服务于海里的那批老学者,他们一般是不会出现在社交层面的,人家也不需要,我敬重这些老学者)我说的这些人永远是那几个,履历也都差不多,他们早年留洋,回来靠关系成了第一批,第二批富裕起来的,本来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不满足,认为国家对不起他们,抓着当年的事情不放,认为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就,看不起劳动者,但是他们为国家也没有做什么贡献,
上面是自由云云,下面也是自由云云,只不过上面是有云无雨,下面是云加雨。
扯远了,总之这些人是有出书需求的,但是一般商业出版社不会给他们出,因为卖不出去,图书市场本来就不太赚钱,所以他们只能找官方背景的出版社,官方出版社一般会让他们先把自己出的书买下来,然后出版社卖出去了,再返钱,很难卖的,官方出版社都有很多仓库,这些教授们买个几百万都是常事。
他们一般会让自己的学生买,或者是从出版社提出来送人,其实很多连书都不是自己做的,都是让手底下的研究生,学生,帮忙找一些资料,然后做个目录,撑死了自己点评一下,然后就出版了。
所以这些官方出版社完全是靠着这些教授,专家活着呢,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基本就是这些教授的碎催,得一个劲的拍着马屁,那么这些人就大可以和出版社提提条件,比如接给教材画画的活,这个活你去查,价格绝对便宜不了,相当于出版社给他们返钱了,但是就是这白给的活,都能搞成这样,可见这些人心有多黑。
出版社工作相关人士回答
匿名用户
因为审核对象不同啊!
以前从事过书籍出版相关的工作,之后也被约过出书,算是和这个问题契合度很高了。
中国的教材出问题,我一点都不稀奇。
跟大家说说书籍出版里面的一些弯弯绕。
首选是出版社,这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但出版社其实有点像南极人,一方面,自己出版些东西,另一方面卖书号,就是书后面以9787开头那一串书籍编码。
有了这个编码,你的书才能上架销售,否则那就是三无产品,你就算写得再好,那也白搭。
出版社自己出的东西可能会审核严一些,而那些买了出版社书号的书,那就没那么严了,挂靠个出版社的名字就开始印刷销售。
但问题是,买书的是没法判断哪些书是严格审核过的,哪些书是自己买了书号就自产自销的。
于是,很多买书的同志,会更倾向于去相信所谓的权威,譬如说大作者,譬如说大学校。或者相信大主播推荐,亦或者是某个名人给这本书写了个序。
所以,上述提到的这些“权威”,代表的是什么?
但他们并不代表知识,仅代表销量。
有这些人背书,销量必然会相对好一些。
而教材则不同,你以为的教材出版程序是,一大堆专家先调研,然后集思广益搭建知识体系编出初稿,然后再审稿,之后出版社再校稿,然后再审,再校。三审三校嘛。
但是,不存在的!
第一个我们教材本身就比较水!就是比较水!
像湘教版教材还算是好的,更新频率比较快,有的地方时代都翻篇了还在用老黄历,但湘教版教材也不是说没有问题,但主要问题是在知识衔接方面有问题。
以前是初中升高中的知识点明显有断层,一直没得到解决,现在尼玛的搞了个衔接版你敢信?我侄女中考了,现在天天在家上网课,衔接初高中知识。
也算是一种补救措施喽。
另一个更水的就是约稿,你没看错,就是约稿!教材也约稿。
譬如前些年有不少大学都增开了美学专业,就是找的某大学的教授约的稿,时间紧,任务重,最后成书只能是看这个教授肚子里到底有几斤几两。
不过好在这本书我看了,还不错。而问题是,也好几年不更新了。
还有一种就是前些年比较乱的一种现象,针对那些不重要的科目,某些书商看准时机,自己胡乱编写一通教材,然后找学校合作卖书,书商挣点辛苦钱,学校拿大头,学生买单。
怕出事吗?不怕!因为这些教材都不怎么上课,学生们翻都懒得翻。
后来不搞教材了,搞周边书籍,所以只要学校推荐买的什么学习丛书,一看还贵得要死不打折那种,不用想,都是这个路子。
书商、学校齐分钱,学生、家长冤大头。
但是像吴勇这种敢对语数外这些书籍下手的,我还是挺震惊的,我要是有这么大胆子,早特么财富自由了。
大抵猜测就是吴勇这鸟厮自己夹带私货,然后出版社压根就没主管这事,最后出了事,大家自罚三杯,继续上路。
我自个儿以前是参与编纂过一本会计类教材,说白了就是大拼接之术。
但是我们找了某个财经大学的几个教授,给点钱,把他们的教授证件往上一摆,大头照往书上一贴,书就能卖出去。(挣钱嘛,不寒碜)
其实胆子大点,就直接卖给那个财经大学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我们胆子小。
所以我们只敢卖给辅导机构,并且是小机构,因为大机构他们都自己干,像恒企这些,都是自产自销,教材也都是大拼接术。
所以,不要把教材看得太重,指不定是些什么玩意儿在后面鼓捣的呢。
而我自己被约稿是在前两年,那时候我搞自媒体,主要是科普一些西方美术作品,然后就有编辑联系我,要合作搞本书。(出版社的编辑每年也是有kpi 的)
但是我没答应,因为我去书店走了一趟,发现这种书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特别多,像什么蒋勋的、顾爷的、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反正就专门针对小白的,书里面的内容也没有特别高深,因为太高深容易露底,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错漏。
这种书,只要会百度,会复制粘贴基本都能搞,但是需要一定的粉丝基础。
说白了就是割韭菜,粉丝买单,然后大家分钱。
所以很多明星为什么想不通要去写书,第一个凹一个才子才女人设,另一个就是傻子多,来钱快。
现在想来,还是特么的胆子小了。不然也不至于现在还在当个码字工。
而小说则是分为出版物和网文小说。
出版小说大多都是出版社亲自出面去约稿,或者是审稿的,属于人家的主抓项目,这是不能出差错的。
而书作者为了拿个好的版税,还不是人家怎么说,就怎么改。
而网文小说压根就不是靠版税挣钱的,人家靠的是打赏、月票和订阅。是由网文公司主抓的,但是网文公司必须要接受某些规定,否则,公司都给你扬了。
譬如说之前的大净网,很多网络小说被删,就是这个道理,要么删书,要么删公司,你总得选一样。
而网文作者,收入达到八百块就得交税,苦逼成这样,还闹幺蛾子那纯熟脑子不正常。
最后!
祝大家身体健康,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