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袁崇焕,史上凌迟之最3543刀。

ė 1,047 6 0
本文最近更新于19.12.19 周四请自行判断新内容

1630年9月22日,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凌迟了3543刀。
袁崇焕被杀冤不冤?不冤!崇祯杀他有没有错?没错!

袁崇焕之死是死于自己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着他不会走的太远。

1、五年复辽
1628年,崇祯启用袁崇焕,任命他为督师。崇祯在召见袁崇焕时有了一场对话史称,史称:“平台召对”,核心内容就是关于“五年复辽”
《明史》记载了全过程,“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
崇祯在咨询他上任之后准备准备怎样干?
袁崇焕这时“满嘴跑火车”地说的,“倘若陛下能赐我便宜行事的权力,五年内即可平复辽东战乱。”

崇祯皇帝听到后大喜立马就同意了,你要能五年复辽,绝对封侯。

“五年复辽”?当时在场其他人都傻眼了。
孙承宗十几年才稳定局势,袁崇焕能“五年复辽”?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会议中途休息时间,给事中许誉卿虚心地向袁崇焕讨教收复辽东的具体步骤。
袁崇焕只说了十个字,“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性格好为大言)。

许誉卿一听呆住了,合着袁崇焕这是在吹牛啊。说:“皇帝如此英明,你能糊弄过去?到时责问你,怎么办?”

袁崇焕这时也有点后怕了,因为他当时说五年复辽完全就是一时激动之下说出来的话,就是安慰安慰皇帝而已。
可若不能五年复辽,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啊。

袁崇焕心里也有点后悔了,后悔自己一时嘴快。要采取点补救措施,于是袁崇焕开始向崇祯提条件。

如果他提的条件,皇帝不能全部满足的话,那就不是自己的责任,是皇上不配合才造成的。

袁崇焕:“皇上,复辽可不容易,这要让户部、工部、兵部、吏部等,都要配合我的行动,全力支持我。”

崇祯:“这些都不是问题,我都答应你。”
袁崇焕又说:“我要出发了,但是我担心有人在背后中伤我,‘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崇祯回答:“这点爱卿不用担心,一切有我替你撑腰,我还要把尚方宝剑赐给你。”

而皇太极此时已积蓄了多年的实力,在萨尔浒大战后养精蓄锐,气势无与伦比。
当时辽东的战事,明朝十分被动,而袁崇焕他不但要在五年内做到防守为攻,更得一举歼灭皇太极,收复辽东,其中难度堪比登天。
2、擅杀毛文龙

image

1629年6月5日,袁崇焕以视察军情为由去会见毛文龙,在双岛以12条大罪的罪名擅自杀死了总兵毛文龙。(性格武断、自作主张、暴躁)。
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
1626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宝剑,加封左都督
毛文龙自1622年占据东江后,控制着皮岛、双岛一带区域。他防守明朝北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破坏后金的后方,使其无法安心作战。就像一根钉子一样牢牢地牵制住后金的尾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地在外作战。

努尔哈赤当初在外作战时就曾多次因为毛文龙在背后偷袭而被迫提前回师。
后金一直希望根除毛文龙,但由于毛文龙驻扎在岛上,而后金又没有水军,无法登岛消灭毛文龙。所以后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毛文龙在自己的地盘撒野。
结果袁崇焕却帮后金拔掉了这颗钉子,没有了东江的牵制,后金终于可以进行远距离长期作战了。
三、己巳之变

没了毛文龙的牵制,皇太极终于放开手脚了。
几个月过后也就是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率兵数十万,千里偷袭北京城。
袁崇焕手持尚方宝剑,全权负责防辽事务,却让皇太极一路杀到北京城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这时袁崇焕也在北京城下,不去迎战,却要先进城修整。

崇祯不由的多想了,有你袁崇焕守着山海关,皇太极是怎么来到北京城的?
皇太极在北京近郊一带到处抢掠,而你袁崇焕只是跟着他走,既不进攻,也不部署防守。

就这样尾随在皇太极部队后面,眼瞅着满洲士兵打下北京周边县城而没有任何动作,你这明摆着就是居心叵测,没安好心啊!

我们后来通过历史知道皇太极从蒙古草原绕道,但是当时的朝廷不知道啊。

袁崇焕有他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根据袁崇焕在宁远的作战经验,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就可全胜。

袁崇焕应该是想在北京城下通过和京师的军队前后夹击,击退了皇太极。
然而,这里并不是宁远,而是北京,袁崇焕无异于将大明朝的安危置于绝对危险之中。

就算要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你也要现上报朝廷,皇上及朝廷来确定此事是否可行啊?

皇上及文武百官、京城百姓都在看着,看着皇太极率兵突然杀到,看着袁崇焕不战不守只和皇太极兜圈子。

因此,京城里几乎所有的人,上到朝廷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虽然最后击退了皇太极但这也成为他最终被杀的最直接原因。

公元1629年率兵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皇太极实施“反间计”,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崇祯皇帝“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据有关史料记载:袁崇焕被押解到法场路上,刽子手就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袁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对于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这是怎样一种痛恨。对于袁崇焕,这又是怎样一种悲哀。后来,崇祯命将其首传视九边,即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儆效尤。

史传:明朝法度严明,有“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感觉重罪的刑罚不够重,比如“凌迟”一刑。古之法度,凌迟有六六三十六刀及360刀两种,多以简单取36刀结果性命,即六六三十六个洞之说。。而要刮360刀,则需要用渔网网住人,取刀一片片的将从渔网鼓出来的人肉割去,直至360刀人断气为止。而朱元璋仍感觉不够,觉得至少要刮3600刀才够解恨,但当时的刽子手,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刮不到那个数,人就已经死了。后来擂场比武,终于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后,离3600刀还差57刀的时候,这个骂声不止的犯人终于断气了,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割在袁崇焕身上的就是3543刀,创造了大明刑律的纪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

在行刑前,袁崇焕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不懂政治、不擅权谋、好为大言、自作主张、武断、暴躁,这些性格因素早就注定着袁崇焕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但他的丰功伟绩不应不埋没,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悲壮的英雄
借用金庸先生的评价:“袁崇焕真像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是个真英雄

  • 灵魂发问:谁告诉你我国防空洞位置了吗?怕是99%中国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没告诉咱们啊!怕是很多当官的都不晓得吧!所以别老想着打这个那个,真打起来,你躲都不知道躲哪?最好的位置是到没有军事区,机场等落后位置,因为人家炸这些位置不仅没有利益还会被国际谴责。 --- 2025/03/08
主机推荐
留言区 (1,047阅嗐!还没有留言,我要占位
:网友留言区仅供网友表达其个人观点,并不表明栖息邦最终立场。



管理员登录
注册

提示:点击上下面区域关闭

字号调整

View My Stats
空位 空位
本次加载耗时:0.9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