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时代变了!”曾经,汇源作为“国民果汁”,创下了港交所规模最大的IPO,一句“有汇源才叫过年”的广告语,让汇源果汁成为了当时招待宾朋最好的饮品。
但是,过往的辉煌也难掩如今的落寞,从2011年起,汇源果汁连续亏损了6年,以至于近些年,更是连业绩都发不出来。
2018年4月,举步维艰的汇源果汁开始停牌,总市值停在了54亿港元,相比高光时刻的170亿,蒸发了近120亿港元。
停牌了一年之久,汇源终于等来了金主,广州一家叫天地壹号的企业愿意出资36亿人民币,条件是占汇源60%股份。
刀哥好奇这是一家什么企业,这么有魄力、有胆识,毕竟当年可口可乐花了179亿港元也没能将其揽入怀中。
可谁都没料到,救汇源果汁的“白衣骑士”竟然是一位卖猪肉的“屠夫”,他就是天地壹号的掌门人陈生。
1、公务员下海,从垃圾堆里扒出个“果醋大王”
说起陈生,他跟汇源果汁的掌舵人朱新礼有着颇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同为公务员出身,1984年,陈生一个月只挣86块钱,工作虽然体面,但还是非常清苦,“坐个公交车还得考虑是坐5毛的还是6毛的”,那时候,在大街上摆摊的小商贩,一天都能赚50块。
陈生心一横,毅然选择辞职下海,能折腾,是那个年代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共同的特质,陈生也不例外。
一开始,他在广州的夜市上摆过地摊,干了半年后又跑去种菜,后来又折腾房地产、卖酒,10多年的摸爬滚打,虽然没有确定的目标,但是陈生干的这些事情也不是赔本的买卖,攒了一些钱,也练就了陈生对于市场敏锐的嗅觉。
1997年,时任国家领导人李鹏在湛江视察,喝了一种特殊的勾兑饮料——山西陈醋加雪碧。国家领导人喝的饮料,老百姓都想尝尝什么味儿,一时间,这种勾兑的饮料在当地流行起来,还专门给饮料起了个名字叫“李鹏壹号”。在饭店点“李鹏壹号”,服务员就会上一碗陈醋、一瓶雪碧让顾客自行勾兑。
陈生觉得机会来了。
他挨家挨户地翻饭店的垃圾箱,发现空了的醋瓶和雪碧瓶可真不少,市场需求够大,“与其让顾客自己勾兑,我们帮大家兑好,岂不是更省事儿?”
说干就干,陈生本来就有现成的酒厂,加工醋饮料也并不难,研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成了。
为了蹭“李鹏壹号”的热度,陈生给他的醋饮料取名叫“天地壹号”,当时产量上不去,一小时只能产500瓶,但当地人太喜欢这种饮料了,一上市,都不用饭店推销,直接卖断货了。
后来,陈生算了一笔账,抛去人工、设备和原料,“天地壹号”三个月就实现了盈利,这种速度就算放在当下的创业大潮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儿。
当时,广东大街小巷的超市招牌都被“天地壹号”苹果醋大包大揽,并打出“给健康加道菜,第五道菜,天地壹号”的宣传标语。
盛极一时的天地壹号,也让陈生成为了“果醋大王”,模仿天地壹号的厂商一直没停过,但南方人最信得过的果醋牌子,还是天地壹号。
“果醋大王”的名号并没有砸晕陈生,2007年,果醋销量稳定之后,他开始为“天地壹号”寻找更多新机会。
2、 北大的“反面教材”,卖猪肉卖到身价百亿
除了公务员的身份,陈生的另一个标签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他是北大的高材生。而他寻觅的新商机就更有戏剧性了——卖猪肉。
北大高材生和卖猪肉这件事联系起来,在外界看来,并不是特别光彩。
毕竟,陈生不是第一个卖猪肉的北大学生。
在他卖猪肉之前,他的校友陆步轩一毕业就回县城当屠夫去了,更令人不解的是,陆步轩曾经是北大中文系的才子,当年高考时的文科状元。
陆步轩卖猪肉
北大的两个高材生,前后脚踏进“屠夫”行业,成为了人们口中北大的“反面教材”,但北大的高材生杀猪也能杀出北大的水平。
陈生善于做屠夫,更善于搞营销。他和“饱受争议”的陆步轩强强联手,创办了一家“屠夫学院”,专门做起了培养屠夫的生意。
除此之外,陈生还创立了广东第一家猪肉品牌“壹号土猪”, 陈生要求每家壹号土猪档口的员工都要保持“笑、叫、跳”的特色,不但要求员工要多说话跟顾客沟通,连切肉、递肉等等动作都要优美。
壹号土猪的每一头猪,产地都是可溯源的,老百姓们吃了放心,因此,没多久就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在一些热闹繁华的档口,壹号土猪每天上午11点就能售罄。
陈生还打出了只卖中高端猪肉的旗号,并主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2015年,发展了1000多家专卖店,每年可销售近30万头壹号土猪。
2013年,陈生和陆步轩还被作为优秀校友请回北大演讲,当时,陈生说:“很多人说卖猪肉给北大丢脸,我觉得猪肉卖得好,也是本事。演员不仅有漂亮的,还有赵本山、潘长江那种长得不好看的丑角,我们就是北大的丑角。”
如今,“丑角”陆步轩靠杀猪杀出10亿身家。
而做过地摊小贩,做过包工头,也做过酒厂老板后,陈生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15年,“天地壹号”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市值超百亿,当年一个月挣86块钱的公务员,身价直逼百亿,成为了当时非金融行业新三板第一富有的人。
3、花2亿给乡亲们修别墅, 有人还买了路虎车!
发了家的陈生并没有忘本,他一直心心念念,当年家里穷的根本没钱供他读书,但是村里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学生,砸锅卖铁也要上!
最终,在官湖村村民的帮助下,陈生才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根据陈生回忆,有个村民一次就资助了他21元,在1980年,21块钱相当于国营职工一个月的收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这恩情比滴水之恩大太多。
“我们这代人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知道穷的滋味。30年前,遂溪很少有姑娘肯嫁官湖人。我读北大时,当时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至今,村里富起来的也就七八户人家。我觉得我该干点事,虽然改变不了很多,但有能力改变一个村子。农民面临太多的现实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贫困。在农村,一场病会毁掉一个家庭;建一幢房子便耗费半生的积蓄。”
为了报答乡亲们的恩情,陈生斥资两亿,一口气在官湖村修了258套别墅。分文不收直接送给乡亲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了别墅,可能有些人就会变得好吃懒做,“安居”之后还得让村民们“乐业”。
陈生在官湖村开设了较大规模的生态养猪场,为村里100多户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样做一举两得,既让官湖村脱离了“贫困村”,又为壹号土猪提供了可溯源的放心猪肉。
猪苗、饲料、疫苗由公司统一提供,按标准出栏后统一收购,按每人500头猪饲养量,一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
有接近陈生的工作人员介绍,有村民靠养“壹号土猪”,一年就赚到了70万,现在,还有村民开上了路虎车,这在从前的官湖村,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由于担心村民收入不够,陈生还出钱收回了村里早前出租的山地,统一种植荔枝树,每户村民都可以分配到5亩的荔枝林。
如今,官湖村到了荔枝成熟的季节,慕名而来的游客也特别多,村民们跟上互联网的发展,做起了民宿生意。
结语:
一个从贫困村走出来的北大学生,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更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卖猪肉的“北大人”的形象。
曾经有人问过陈生为什么在垃圾堆、养猪场里创业?
陈生说:“现在互联网确实是大势所趋,但是不比一窝蜂都扎堆互联网,传统行业路更宽。”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安身立命的行当,光鲜亮丽的职业也许让人活的舒服,但牛逼的人,总是能在苦活、脏活、累活中胜出!
栖息邦 收藏Ctrl+D 转载注明来源